照片為趙鈞志醫師對無國界醫師的分享內容「我很滿足,而且從不後悔」
個人成長及興趣作為無可迴避的前提
趙鈞志醫師的演講 精彩之處,不在於告訴我們戰地資源有多稀少、有多危險,而是直接質問觀眾心態是否過於侷限:「為什麼你想去卻不能去?」。
也透漏了四個關鍵數字,先說前兩個:一年MSF人員的死亡率是0.2% (非官方統計)、對台灣young V而言去一年的成本是72萬,趙醫師直言這樣的付出相對於收穫,對他而言:「我很滿足,而且從不後悔」。
演講後我問他「滿足」的點是 ? 他回答「個人成長和國際觀」,坦白說我很高興聽到他這樣回答,而不是說「因為我救了很多人」。因為同樣的問題也困擾了我很久,很多人會說服務工作或義診是很犧牲很偉大的事,實際上我的確有幫一些忙但我不是聖人,做這個很大程度也是因為「這樣讓我感覺很好」;同時批評者就出現了「真的有幫上忙嗎? 你們是否在消費弱勢? 」的質疑。
照片取自<槍口下的急診室-無國界醫師的奮鬥故事>此書的封面
「真的有幫上忙嗎? 你們是否在消費弱勢? 」
趙醫師在演講中反省了另外兩個關鍵數字 200 vs 1200,意思是醫療援助對當地而言是否值得:「犧牲72萬元的外科醫師一年可以在當地救 200人 vs 若捐給難民糧食可救 1200人 (每人每年的糧食費600元)」。當然數字上很明顯的,1200 人不被餓死當然大於 200 人不會病死或戰死。
我想回應的是,為什麼我們不能把援助的餅做大?如果MSF這樣的經驗能啟發更多的醫師勇敢的面對自己的渴望、能讓更多人了解知道世界底層人們的苦難與病痛、知道國際間有這麼多的獨裁、貧窮、戰亂、種族屠殺……我們討論的就不只是200人或1200人的援助,而是把眼光放在台灣是否能加入國際等級的援助計畫幫助更多的人;這樣的援助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專業,牽涉到在 世界底層約十億人口的未來,他們和我們有著30-50年甚至百年的經濟及文明落差,援助計畫是聯合國等級的規模,金額至少數以兆計,參與的組織與專案數以萬計。
MSF只是其中一個最有名的醫療救援團體,而援助的內容不只緊急的人道危機時的醫療援助或糧食援助,有「終結貧窮」的發展援助協助基礎建設及教育;透過打擊當地政府貪腐的黑錢以協助政府更透明有效率;若發展的再好一些則可引入技術及商業再加速發展;還有很多人在嘗試更聰明有效率的援助模式,最有名的是尤努斯的小額貸款和比爾蓋茲鼓勵發明新的保險套等等。
結語:”Nobody can do it all, so we all need to do a little”
說了這麼多,目的是回應虛無主義的懷疑論者所批判的「假慈善之名卻掩飾無法解決問題的無能」。
無國界醫師組織(MSF)的大衛‧莫利醫師這樣說道:「我們想要看到更公正的世界,但我們必須專注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,而我們能做的是簡單、微小、深刻的事情。」
PS1: 若對MSF有嚮往的人,非常推薦閱讀<槍口下的急診室-無國界醫師的奮鬥故事>加拿大記者對MSF完整的報導及整理。
PS2: 以往認知,去MSF前除了兩年以上的臨床工作經驗及流利的第二外語如法文之外,還需要半年的熱帶醫學研究所學程。跪求趙醫師的說明~
PS3: 交代個人對援助工作的背景:不知道為什麼,我對這個領域很有興趣,學生時期在尖石及復興鄉參加醫療隊、衛教隊、社區工作隊等泡了好多年,當醫師後參加路竹會的海地義診,當年也很想去MSF。不過,老爸我短期不會去啦! 請你別操煩。(知道我爸個性的朋友就能理解,我還沒被炸死之前我爸就會氣死~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