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前還是個憤青的日子,常有著「健保不倒,台灣不會好」的想法。健保倒了,之後呢?下一個時代,我們要怎麼樣一家醫院?? 怎麼樣的醫療體系??
這本書回答了我心中不少的疑惑,世界上,竟然有一個「醫院系統」可以如此強大,而且持續進化。
醫師自己的醫院 --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
Cleveland Clinic 全美第二大的醫療體系,一年約 2000 億台幣,第一是梅約,醫師 CEO兼董事長 自己寫的經營經驗。
第一個抓住我目光的,書中開宗明義提到,這醫院不是由非醫學專業的掌管行政,而是「醫師們自己」負責營運,因此才能如此有價值。雖說在敝院談這個非常政治不正確,但深得我心。
再來是更有趣的,所有主治醫師都是一年一聘,連CEO醫師也是,業績只是部分考核因素,還有很多其他指標看是否續任。而薪水是年初就知道的,與業績脫鉤,醫師沒有誘因讓病人多做檢查或治療來多賺錢。
克里夫蘭有多強?
- 到院後28分鐘上直升機
- 直昇機上加護病房級設備 + 藥物 + 專科醫師隨行
- 之後25分鐘到達總院心導管室門口
- 10分鐘後冠狀動脈阻塞被打通
- 總共D2B 63分鐘,不可思議
註: 不是白天人手最充沛的時間,是早上6點到7點,所有人員值班末段最疲憊的時間; 當今世界標準是同一個醫院90分鐘。
其他專科也不遑多讓,近來有第一個近全臉移植、第一個甲狀腺癌的分子診斷等等。
值得一提的,醫師 CEO本身就是CVS的大師,利用刺繡繡框的概念,發明修復二尖瓣的器械。書中有個章節,在反省醫院本身是否能營造一個創新的文化,一些對傳統醫界及醫院的批判、以及對自己醫院的反省,不要讓過去的成功成為阻礙創新的絆腳石,以及克里夫蘭本身實際做的組織調整;看得我膽戰心驚,怎麼可以這麼強悍、這麼執著、這麼有行動力。
發現大數據趨勢,回院設立資料長,分析處理院內大數據資訊 (與IBM合作)。
發現大數據趨勢,回院設立資料長,分析處理院內大數據資訊 (與IBM合作)。
為了對抗陳腐的醫界傳統,及培養下一代創新的醫師人才;自己成立醫學院,培育研究型醫師。
書中還有提到很多不同專科整合的例子,在台灣的醫界文化幾乎是不可能想像的事,然後在這樣的整合基礎下,提供世界級的醫療、及創新,實在令人讚嘆。
「以病人為中心」,玩真的
這句話在台灣評鑑的文化下,人人都當作是句口號。
克里夫蘭玩真的 ,為了這個,做了醫院策略層級的改變,把「病人就醫經驗」,作為最高優先事項的政策方向,成立「經驗長」(CEO, chief experience officer, XDDD )。
- 讓所有電子病歷可供病人任意瀏覽
- 找時尚設計師協助改良病人袍的設計
- 把接近醫院的停車場從醫師轉給病人 (當然醫師都氣炸了 XD )
- 在醫院有身穿紅袍很顯眼的接待員,引導病患,尤其是突然得知嚴重病情,亂了陣腳的病患
書裡還說到很多其他令人動容的小細節,讓病患感受的到醫院在「就醫體驗」的用心。
其他亮點
在健康促進層級,把麥當勞趕出醫院,成功介入俄亥俄州政策層級的反菸運動等等。
體系是一個大型聯合執業: center x 1 , 分院 x 4, 社區醫院 x 8 , 家庭健康中心 x 16 , 真的有落實轉診及分層醫療的概念,提升照護品質及經營績效,像是蘇肥以前喜歡說的城堡與碉堡概念:中心城堡集結重症難症,四周碉堡分散輕症及社區基礎及慢性醫療。
克里夫蘭總院,只接生高妊娠危險的產婦,全力整合高風險產婦的多科團隊;一般例行性、低風險產婦則轉至分院接生。
因此不同系統的整合就變得格外重要,在這個邏輯下,克里夫蘭把它做到極致,前面 D2B 60分鐘的傳奇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,它們的社區醫療非常強,真的把醫療送到家中:膝關節手術後3天出院,(註: 台灣最快應該是7-10天) 所有的復健都可以透過外送物治師到府服務,在家完成。
總之,分享給大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