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SQIP 美國國家手術質量改進計畫,這幾年簡直是外科頂級期刊的常勝軍,常常看到他們子計畫的論文發表。這邊簡單整理 NSQIP 網頁的資訊,供各位參考。
背景說明
1980年代末,國會認為,美國的退輔會發現旗下的醫院,手術死亡率明顯高於私立醫院,因此設立了一系列的法案,希望能解決當中品質的落差。
但當時遇到最大的問題是,沒有可靠的數據,根本不知道所謂的「全國平均水準」有多好。而且每家醫院的疾病複雜度不一樣,你不能把專門治療疑難雜症的醫院,和治療簡單疾病的醫院放在一起比較,這樣不公平。
因此有了這個計畫的前身,逐漸演進成現代的 NSQIP ( National Surgical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,國家手術質量改進計畫 )。
這個計畫截至 2018 年 5 月,總共引入了 740家醫院,380萬例手術,時間橫跨了最近五年的資料庫 ( 2012-2016 )。可說是當代醫學界,最新最大的手術品質資料庫,提供了一個鳥瞰的視角,讓我們理解美國平均的手術水準,以及特定疾病和年紀下,不同術式的不同手術風險。
頂級醫院秀實力
有趣的觀察是,為什麼這麼多醫院自發性的花錢參加這個計畫 ( 2016 年 740 家醫院 ),到底對醫院有什麼好處?
因為參加計畫非常燒錢,需要專職聘請研究人力,每年多花 30~100 萬不等的人事費用,對中小型醫院,是一筆不小的開支,且增加不少隱形的行政成本。
對優秀的醫院而言,參加這個計畫非常合理。提出自己優秀的數據 = 秀出 muscle = 保持領先。所以全美前十名的醫院,九家參加這個計畫。
後段班花錢打自己的臉?
但對後段班的醫院,參加這個計畫,花錢打自己的臉,有什麼好處呢?
NSQIP 網頁第二頁直接挑明了,這對醫院和保險集團有很大的商業利益。因為併發症多,代表住院時間長,病患滿意度低,糾紛訴訟多,成本跟著變高,利潤和發展也變差。
過去醫院的手術品管,通常是用醫療糾紛及訴訟案件來檢討醫療品質,兩個壞處,第一是為時已晚,第二是沒有代表性,不能反映真實情況。
而參加 NSQIP 他有一套 SOP 訓練研究護士,可以得到堅實可靠的數據,才知道實際的情況,也才能針對低於平均全國水平的項目,加強管理,訂定改善方案。
一旦改善成功,手術併發症變少 = 病患住院時間變少 + 糾紛也變少 = 下降成本 = 提高利潤,對病患、對醫師、對醫院都有好處,三贏,怎麼算都划算。
總之,醫療品質的提升,是個巨大的系統工程,要很多錢,很多人,花很多時間一點一滴累積出來。ACS NSQIP 讓我們看到美國國家「整體」醫療實力的展現,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